遠在深山有“近親”——記臨朐縣辛寨街道古河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國寧
來源:濰坊融媒客戶端 發(fā)布時間:2022-10-26 08:13:00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深秋的臨朐,降溫已經較為明顯。在臨朐縣辛寨街道古河村的山頭上,一條5.5公里長的環(huán)山生產路正在加快建設。最近,濰坊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在古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劉國寧天剛蒙蒙亮就來到施工現場查看進度:“昨晚氣溫低,我來看看情況。”一身休閑裝扮、寸頭,皮膚略顯黝黑,劉國寧說,他駐村已滿一年,早把自己當成了古河村人,村里的事必須上心。
劉國寧通過直播幫助村民銷售山棗。
融入,是駐村第一書記的第一課。
說起剛到村里的情景,劉國寧仍眉頭一緊:“第一次到村里,足足開車2個多小時才找到這里,然后要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一切都很陌生。”
古河村距離辛寨街道鎮(zhèn)區(qū)12公里,一條名為楊家河的小溪穿村而過,村子前面是一座大山,后面也是一座大山,村子就孤零零夾在這山谷之間。
更發(fā)愁的事還在后面。“駐村了解情況發(fā)現,該村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村子的發(fā)展沒方向。”劉國寧深深感到駐村工作之艱難,但也進一步增強了他的責任感和工作動力。
“硬骨頭需要一點一點啃,首先要融入到村里,成為村里的人。”剛到村里的幾周時間里,劉國寧天天在村里轉,東家聊聊、西家轉轉,找村干部了解情況并談談發(fā)展,找村里老人了解風俗聽聽建議,看到誰家有事也不忘搭把手,村前村后、山上山下,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很快就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
經過一番“望聞問切”,劉國寧梳理出村里大大小小20多項問題——生產路、河道年久失修,農村生活污水未治理,產業(yè)發(fā)展滯后,村集體收入不高,村級事務開展困難、黨務工作被動……每一項都必須要解決。
通過摸底,劉國寧發(fā)現,根子還是在“人”上,因村集體沒有錢,村集體活動開展不起來,村干部、黨員和村民知識、觀念也久不更新……久而久之,大家的心氣兒都被磨沒了。
“我感覺核心是幫助抓班子、帶隊伍、建制度,努力把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劉國寧說,對癥開方,他著重幫助完善“兩委”值班、“三會一課”等系列制度,帶動黨員干部錘煉黨性,并創(chuàng)新構建“生態(tài)情 · 古河美”黨建品牌,使全村43名黨員都成為黨建品牌的“初始會員”,大大調動了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同時,籌措資金3.5萬元,對黨員活動室重新進行了裝修,以空調取代了電風扇,以投影儀取代了小黑板。
劉國寧(左)與古河村黨支部書記李迎輝查看山棗樹長勢。
一系列組合拳實施之后,組織生活正?;?,村班子戰(zhàn)斗力大大提升,發(fā)展思路隨之清晰。
“大河有水小河滿,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現鄉(xiāng)村振興,必須壯大村集體經濟。”2021年10月底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劉國寧真切見證這一實踐經驗帶來的實效。
古河村一直有種棗的傳統(tǒng)。村里有2000多畝棗樹依山種植,因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山棗脆而甜。但由于交通不便,客戶稀少,時常出現“貨到地頭死”現象,大家眼睜睜地看著辛辛苦苦的收成爛在了山上,只能望“棗”興嘆。何不就此發(fā)展棗產業(yè)?
說干就干。他和村干部積極謀劃,請農業(yè)專家到地頭進行現場指導,請來地質部門工作人員進行種植區(qū)土壤檢測,觀點得到印證。他隨即倡導創(chuàng)辦“臨朐翔潤瓜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流轉800余畝土地種植古河山棗,注冊“北旺泉”商標,帶著村民建起了從采摘、推廣、銷售的一整套產業(yè)鏈。
古河村民忙著把山棗裝箱發(fā)車。資料圖
眼看產業(yè)一天天紅火起來,老鄉(xiāng)致富的激情被點燃了。
“不僅村民有了‘鐵飯碗’,村集體收入也大大提升了。”古河村黨支部書記李迎輝說,如今,全村已有50多戶果農加入合作社,村集體收入每年可達20萬元以上。
線下的銷售框架雛形初現,劉國寧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讓群眾融入電商直播帶貨的大潮。他給記者講了一件小事。
今年中秋節(jié)當天,剛返回濰坊的他接到了李迎輝的電話,由于天氣等原因,山棗價格跌了很多,村民非常著急。
想到辛苦了一年的鄉(xiāng)親的焦急,劉國寧一夜輾轉反側,第二天凌晨,他就趕回了村里,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商談解決事項,最終決定發(fā)展網絡銷售。
第三天,劉國寧就邀請盈羽生鮮等直播團隊到古河村的棗園進行現場直播帶貨。“我自己也拍視頻宣傳,沒想到效果還不錯。”劉國寧說,當日直播間累計超過了20萬人次觀看,銷售山棗5000多單,交易額15萬元。
山棗銷售的“梗阻”通了,鄉(xiāng)親們緊皺的眉頭也舒展開了。“網絡銷售是電商平臺帶給山區(qū)農民的時代紅利,這會讓村民有可持續(xù)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更強的生活。”劉國寧坦言。
直播團隊到村里直播帶貨。
此類的故事還有很多。在派出單位的大力支持和積極推動下,劉國寧幫助當地完成幫扶申報中央財政資金,徹底解決了村周邊河道治理難題;協(xié)調上報臨朐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讓該縣153個村莊受惠;多爭取資金,開展村莊提綠行動,建成了古河文化廣場……群眾在一件件、一樁樁好事實事中,感受到了溫暖和力量。
如今的古河村,部分惠民項目和民生實事已經落地,不僅增強了村子的“造血”功能,還為當地群眾帶來了發(fā)展新思路,進一步激發(fā)了大家對發(fā)展的信心和活力,共同繪就了一幅“生態(tài)情 · 古河美”的鄉(xiāng)村振興嶄新圖景。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付生/文圖
通訊員 : 劉明志 劉瑞華
責任編輯:平小娜